翻看了一下从2016总结开始,到现在一年时间写了16篇博客,也算是对匆匆学习生活的一种留念吧。
学习
迷茫中前进
我将自己这一年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。
(一) 记得在研究生第一学期读论文很吃力,连逻辑回归都不知道是回归还是分类。读的第一篇论文十分磕绊,基本上啥也不会,仅仅靠着脑中所存在大一学的那些许高数知识看懂个符号,更别说科研方向了,甚是煎熬,并且浮躁。那会也才真正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,于是下决心花了几个月看了林轩田老师的机器学习课程(基石+绝大部分技法部分), 感觉算是半只脚入门机器学习了。
(二) 之后大概在4月份左右也跟老师学长明确了自己的短期的研究小方向: Network Embedding(网络表示),正好算是复杂网络+深度学习结合的点,自己也比较感兴趣。便开始了所谓的刷论文。在开始读的时候,按部就班的从一篇论文的Abstract开始到Conclusion结束,几乎一个单词都不敢落下,生怕遗漏什么信息,读完还去看看有没有公开源代码来读读,跟同学们讨论,然后尝试着写论文笔记等等,随着阅读量的增多,对于一些文章,基本直接挑重点看了,如果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话,这个过程其实还是比较享受的。
(三) 但是随着论文一篇一篇的读过,总觉得别人的文章写得都很好,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改进;有时候觉得别人的文章的思路模型很简单,自己怎么就想不到?这个过程着实十分郁闷,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。后面也慢慢发现这个过程很大可能是因为知识面太狭窄,阅读宽度不够造成的。
(四) 在老师的点拨中,好不容易有了一点idea之后,便开始了做实验尝试,效果不好,找原因,接着换模型,接着调,这个过程是忐忑的,担心效果不好。做实验过程中最难受的是复现不出来别人的实验,这样会认为自己写的代码包括自己的模型有问题。
现在基本就是三四阶段循环交叉体验。 上半年上完课之后,暑假听了两个报告,一个是成都的KDD的预报告,另一个是在北京中文信息学会办的一个讲习班,不少相关内容可以似懂非懂的听个差不多,比本科那会出去听报告完全懵的状态要好不少。 这一年对我来说非常大的惊喜则是从成都回来之后,随ding老师去MSRA听一个讲座,然后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在MSRA实习的机会。在亚研院的一个学期里,见到了很多大牛,而在以前只是听过名字,在亚研院基本也是偏research,读论文做实验, 没有project,因此基本也是重复上面的三四阶段,日复一日。
在去年总结中设定的至少投一篇论文的目标算是达到了,不过因为有组实验效果很不好,因此仅仅是试试水而已,估摸会被拒。接下来一年会更加艰苦,仍需付出最大努力。
生活
时间总是越过越快,毫无踪迹的溜走。
在学校的时候,宿舍-实验室-食堂-实验室-宿舍,在实习的时候,宿舍-公司-宿舍,一天结束。我也一时半会想不起来生活这一年给我留下过什么痕迹。或许可以从我的朋友圈,微博中淘一淘。等想起来了在更新上来。
今年的一个流行词: 佛系, 我觉得非常适合现在的我。佛性听歌,佛系生活,佛系学习。
还是想到那写到那。最后希望我的家人,朋友,健健康康,快快乐乐,被世界温柔以待,如伊敏河旁温柔的夏夜一样。
于2018年正月十五